
理解不同照顧對象做出更溫柔、更清楚的選擇。
💞 照顧,是熟悉也是挑戰——談照顧父母與照顧他人的不同
當我們談到「照顧」,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。在家人逐漸年長、身體機能退化時,身為子女的我們自然會伸出援手,這是一種源自血緣的責任與情感。然而,若選擇成為長照工作者,照顧的對象將不再是自己熟悉的親人,而是來自不同背景、不同性格的長者。兩者看似相近,實則有不少差異。
🧠 情感的深淺與心境的落差
照顧自己的父母,情感牽連深刻,每一個小變化都容易觸動內心。看到父母病痛時,心疼與焦慮常常湧上心頭。許多人會不自覺陷入自責,覺得自己不夠好、不夠快、不夠多。而照顧他人,則是以一種「專業角色」的身分進行陪伴。雖然也會關心案主,但這份情感較為平衡,能保持必要的心理距離,減少過度捲入。
🏠 家人角色與工作角色的差異
照顧父母時,我們扮演的是家庭中某個角色──子女、媳婦或配偶。這些角色往往是「沒有上下班」的,也缺乏明確界線。而作為一位照顧服務員或看護,你的角色是受訓、被雇用的專業工作者,有明確的責任範圍與同仁支援,不需要一個人孤軍奮戰。
⏰ 界線與喘息的空間
照顧自己的家人,幾乎是全天候的。晚上得起床協助如廁、白天還要處理三餐與醫療安排,很多人連好好吃一頓飯的時間都沒有。相比之下,照顧他人雖然也辛苦,但多半有排班制度與人員交接,下班後就能真正休息,保有自己的生活節奏。
🗣️ 溝通的習慣與挑戰
與父母的關係是長年累積的,不論是溫柔或摩擦,都深植在彼此互動中。若長輩個性固執或情緒不穩,家人往往容易被觸怒或受傷。照顧陌生人時,雖也有挑戰,但你可以運用學過的溝通技巧,更客觀、冷靜地面對衝突,也比較不容易被「情緒綁架」。
💡 資源的取得與使用
家庭照顧者常常缺乏資訊與資源,許多協助其實就在身邊,卻不知道怎麼申請、怎麼使用。而成為照顧工作者後,會有系統性的教育訓練,也能透過機構或政府計畫獲得持續支援。
每一種照顧,都是愛的延伸。無論你是正在陪伴家人,還是準備走入長照職場,了解這些差異,能幫助你更溫柔地照顧他人,也更溫柔地對待自己。